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的愤怒
有时,我们会对孩子说:“别生气,生气有什么用呢?”好像生气是一种多余的情绪,只会伤己伤人。有时,也会对孩子说:“别生气,这没什么大不了!”好像生气是要有正当的理由的,理由不正当或不恰当就不能生气了。愤怒也因此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于是,我们这样规训自己和教育孩子:收起愤怒,笑脸迎人,才是个温顺可爱的乖孩子。
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身为家长,不应该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愤怒,而是应该明白,愤怒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一、愤怒不可能无故消失
(一)愤怒可能会转化为悲伤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不去理解和感受,相反去责备,去要求孩子忍,或者干脆粗暴地告诉孩子:“这件事是小事,不值得愤怒。”那么,我们就是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愤怒是不好的行为,愤怒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每个孩子天生都会努力去获得父母的肯定,所以他会不知不觉地认同父母的观点。当愤怒时,孩子就会努力去忽略它,就像用双手遮住了眼睛,假装没有看见,或者责备自己:“我不对了,我不应该生气的。”孩子慌慌忙忙地将愤怒扑灭。但这样,愤怒就会自动消失了吗?不会。只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刚开始,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到后来,次数越来越多,就成为一种“习惯”了,当愤怒来临的时候,马上转送给潜意识,仿佛在意识中已经难以找到它的痕迹了。但将愤怒藏在潜意识中,愤怒就会听话地消失了吗?不会。
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始终要宣泄出来的。愤怒可以理解为对外的一种攻击,但既然愤怒得到的是一种“不允许”的拒绝,那么怎么表达呢?这样,它就可能转化为对内的攻击———用悲伤来表达。
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小孩:很乖很听话,不容易生气,不轻易打人骂人,却很爱哭,受了欺负,不会反抗,却会在原地一动不动,哭得呼天抢地,引得大人慌忙过来保护。其实,这些小孩也是在表达他们的愤怒,也是对坏小孩的反击,只是这种愤怒和反击更加隐蔽而已。如果这种愤怒不直接表达,而每次都用这样迂回的方式,那么孩子就会学会了这种模式:遇到别人伤害时,只需要哭,只需要求救,而不需要自我抗争。
(二)愤怒长期被压抑,最/终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愤怒不会消失,却会隐藏积累,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伤害。愤怒就像火药,每次愤怒,炸弹里的火药就会增加一些。日积月累,“炸弹”就会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触发,就等于引燃导火线,伤害自己和周围的人。
云南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认识他的朋友和亲人没人敢相信他会这样做。因为平时马加爵胆小老实,虽然经常被人看不起,受到别人的欺负,但也从不强烈反抗。但这令人不敢相信的表现,正是他举起屠刀的最/终原因。马加爵平时经常受人欺负,内心积累了很多的怒气,但无处发泄,也不敢抗争,只能默默地忍受,最/终忍无可忍,心理一时调节不过来,只是一个小争吵,就足以点燃愤怒炸弹,酿成悲剧。
当然,幼儿还没有如此的伤害力,但一旦愤怒爆发,也会伤害自己和周围的朋友。某些平时很乖的小朋友,有时会很冲动地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很有可能是这个原因。而且情绪管理是从小学习的,如果孩子从小学会了压抑情绪,不定时爆发,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难改变了,这不仅/仅会伤害别人,更是会严重地伤害孩子自己。
(三)压抑的愤怒可能会转化为隐形攻击
我们对于任何伤害我们的人,都会愤怒,都会予以“还击”,只是一些愤怒被隐藏了,只是一些“还击”以一些更隐蔽的方式出现了。
小敏是一个很乖的小孩,平时聪明伶俐,很少让父母动气,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她老是丢三落四。用完铅笔,忘放哪了;用完剪刀,随处乱放;玩完玩具,忘记收拾……人走在哪里,东西就随意丢在哪里。你一旦教训她,她就一副无辜的样子,说忘记了,马上乖乖地收拾好。但她好像老不长记性,总是一犯再犯。她父母是特别爱干净和整齐的人,这经常令父母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原来,父母对小敏的要求很严格,帮她包办一切,很少会听小敏的意见,不允许她说“不”。却从小教育她凡事要忍让,要听话,不能激怒长辈。因此,她极少能直接表达她的愤怒,所以小敏的潜意识选择了这样的一种隐形攻击:丢三落四,激怒父母,却不是故意的。
二、愤怒应该被感受和接纳
(一)学会面对自己的愤怒,才能接受别人的愤怒
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会有一些争执和矛盾,引起对方的不满和愤怒。一个人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是会巧妙地处理,平息对方的愤怒。如果父母总是告诫孩子愤怒是不好的、愤怒是可怕的,那么孩子会难以接受别人的愤怒。甚至是不能看清别人的愤怒。当别人愤怒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争执和矛盾也就无从调和了。
(二)说理不能消灭愤怒
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允许孩子愤怒,任由他们生气,他们会更加愤怒,情绪会更加糟糕。因此,家长总是举出种种理由,说明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不值得生气。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说明孩子也有责任,不应该生气……这时,有些孩子可能不说话了,可能会哭,可能会大发脾气。
试想一下,如果你碰见一件令你很愤怒的事情,旁边的人没有体会你的感受,却絮絮叨叨地说你做得不好,说你的愤怒是不对的。你心里的感觉会好吗?别人的建议和劝告你会听得进去吗?你只会心里更加委屈,更加生气,甚至会产生逆反的情绪,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相反,遇到问题,孩子愤怒不已,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愤怒,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了,孩子就会得到安慰,愤怒的情绪自然就会减少。等到心情平静下来了,很多孩子就会自然地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再加以提醒和建议,问题可能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们习惯将愤怒称为“消极情绪”,尽管如此,但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对事物的喜好不同,所以很难有一个标准:究竟怎么做才是侵犯了一个人的利益呢?怎么做是别人不能承受的呢?而愤怒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当一个人认为利益被侵犯,认为自己不能再承受的时候,他就会生气,就会愤怒。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我的利益被侵犯了,我已经不能再承受了,所以,你不能再这样对我了,这件事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有时,不恰当地表达愤怒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愤怒就是一个警报器,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同时,也是一个保护伞,保护着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愤怒,感受自己的愤怒,恰当缓解愤怒,让愤怒成为我们的保护伞,而不是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