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云南睿思幼儿园

TELL:0871-65667687

新闻导航
C联系我们

 

  云南睿思幼儿园
  联系电话:0871—65667687
  联系地址:官南大道65号福达路口

 

幼儿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所有信息 >幼儿保健

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来源:www.kmruisi.com 发布时间:2020/8/15 20:38:50

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人一辈子受益良多。培养幼儿好习惯究竟有多重要?这些优良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培养这些良好习惯,有哪些具体的方法与要求?

培养儿童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1、习惯成自然
人们一旦培养起某种习惯,这些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和引导我们。一个品德良好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具备良好生活习惯的人;一个学业有成的学生,必然具有傲人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培养良好的习惯最重要,这是每位父母所要重视的育儿黄金点。
2、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谚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形象地描述了这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可塑性非常强。此时的幼儿宛如一张白纸,外界的刺/激给他留下的印记非常地牢固,会对他将来造成很大影响。这个时候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一生都大有好处。
3、良好习惯益处多
拥有优/秀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益处多多,不仅对身体好,而且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加大方、勇敢、沟通交流更自在。如幼儿不能保持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就不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与幼儿园里其他的孩子玩耍嬉戏,这就影响他与同龄人的交往;再如有的幼儿卫生习惯不好,饭前便后不习惯洗手,就很难保证自身的健康,不但影响学知识,还影响与同伴的游戏与交往。通过举这两个例子 ,无非是想让父母们认识到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饮食习惯
(1)可以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正确地使用餐具进餐。
(2)就餐时可以保持安静,并且不四处张望。
(3)进食全/面,不偏食挑食,不浪费粮食。
(4)知道根据自己的需求饮水。

睡眠习惯
(1)早睡早起,作息有常。
(2)睡前排尽大小便,避免起夜,从而保证睡眠质量。
(3)会尽量仰卧或右侧睡,以免压迫心脏。

自理能力
(1)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2)学会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文具等,各类物品分类存放。
(3)可以不依赖大人,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洗脸等,有条不紊地完成上述活动。
(4)可以进行一些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等,这是他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胜任的。
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承担着幼儿启蒙之重任。首先,父母要为幼儿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个家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可以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只有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幼儿才能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受到这样一种良性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幼儿就会充满自信,对生活更加热爱,今后的人生道路才会是积极向上的。第二,父母要保持家中环境的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自然会产生对美的追求,爱护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喜欢把一切都安排地井井有条。最后,父母要把幼儿园对幼儿的标准和要求延伸到家中,做到内外一致。

因势利导,晓以利害
幼儿的思维世界非常简单,只具有追逐利益的本能,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概念。这固然是幼儿的不成熟之处,但是也可以利用来引导幼儿。例如,幼儿在玩耍时损坏了玩具,如果家长只知道厉声斥责,可能会激发幼儿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相反的,对他晓之以利害,告诉他玩具一旦损坏,以后就再也没得玩了,他就会逐渐懂得爱护玩具了。

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并予以科学引导
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非常善于观察与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父母是幼儿积极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幼儿的影响都是牢固而深远的。所以,须知言传不及身教,生活中处处都要以身作则;生活中面对也偶然可能出现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要给予科学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甚至体罚。提出的要求也不宜过严过难,切勿揠苗助长。比如,幼儿学习用筷子吃饭,可能不小心把筷子掉在了地上。此时父母不可以粗野地骂他太笨,或是为了不让他再掉筷子而去喂他,不让他学着自己吃饭。父母可以叫他把筷子拣起来,鼓励他多多尝试,用赞许的目光,温和的夸奖来认同他所取得的哪怕最微不足道的进步。还有,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爱子心切,一切都为了孩子,这便造成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如自私任性,对老人没有孝心等。父母可以用我国古老的故事“孔融让梨”来引导他要学会尊老爱幼。

保证在幼儿园和在家中的标准一致
父母需要记住的是,不能光靠老师方面的努力,在某种意义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更为关键。一些父母溺爱子女,幼儿在幼儿园时严格规范,回家后却放任自流,这肯定是不行的。或者某些要求时紧时松,时而执行时而废弛。如此,就难于持之以恒。
 
Copyright© 2000-2011  云南睿思幼儿园   我们的教育理念: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站起来看孩子的未来,走进去看孩子的内心。